| 开启辅助访问 DIY
楼主: xiaoge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Brisbane] 舌尖上的广州名小吃

[复制链接]
11
catfelix 发表于 2014-3-27 16:51: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xiaoge 发表于 2014-3-27 22:51:15
本帖最后由 xiaoge 于 2014-3-27 22:53 编辑

牛杂诞生于广州的老西关地区,老西关牛杂是牛杂鼻祖,具有数百年的历史。老西关牛杂已经荣获“广州十大名小吃”称号,是百年老字号,是广州市具有标志性的品牌。品牌介绍牛杂诞生于广州的老西关地区,老西关牛杂是牛杂鼻祖,具有数百年的历史。据说牛杂并非是汉人发明的,是一位回民厨师无意中发明的,但不管怎么样,能让一种美食传神入化的,也只有汉人才能办得到。说在清代,有一年岭南大寒,牛羊肉的需求量增大。有位回族厨师家的牛肉用完了,实在没有能够招待客人的东西,一家人急着上火。好在这位厨师急中生智,将剩下的牛内脏,即牛肚、牛肠、牛肺、牛膀、牛筋等,与萝卜一同放入锅中炖,加入八角、香叶、茴香、陈皮、草果等香料,再配以岭南特有的酱料。不想这一锅炖,煮出来是香溢满屋,飘出街外,偌大的西关都为之躁动。
           


  不过,老西关牛杂配方和工艺的最终定型,则在清末民初。随着时间的推移,老西关牛杂逐渐成为了广州小吃行业的代表作之一,成为广州十大名小吃之一。作为百年老字号,老西关牛杂,秉承超过百年的传统牛杂制作工艺,选用上好牛杂原料,制作工艺考究,汤底、酱料的调制一丝不苟,呈献最正宗的西关风味,最地道的好牛杂。其特点是肉浸泡汤的鲜美,汤增肉的香浓,且有药材的自然清香,吃肉喝汤,越吃越香,欲罢不能,食后强身健体,滋阴补阳,属风味小吃的极品。同时,按照中医的解释,可以以脏补脏,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均有滋补作用。老西关牛杂属正宗岭南风味,其味道以咸甜辣香和位而成,汤汁较浓,入口较香。


  如今,老西关牛杂已经成为老西关品牌旗下重要的产品,并走上了连锁化发展的道路,连锁店遍布全国,广受全国老百姓的喜爱。而老西关品牌已经成为广州重要的小吃品牌,成为广州美食的一张名片。


配方由来

  可被传承,难以超越,这就是老西关牛杂的传世秘方。它秉承超过百年的传统牛杂制作工艺,选用上好牛杂原料,制作工艺考究,汤底、酱料的调制一丝不苟,呈献最正宗的西关风味,最地道的好牛杂。其特点是肉浸泡汤的鲜美,汤增肉的香浓,且有药材的自然清香,吃肉喝汤,越吃越香,欲罢不能,食后强身健体,滋阴补阳,属风味小吃的极品。同时,按照中医的解释,可以以脏补脏,对人体的五脏六腑均有滋补作用。老西关牛杂属正宗岭南风味,其味道以咸甜辣香和位而成,汤汁较浓,入口较香。


  在传统的基础上,喜士华标团队也对老西关牛杂的工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随着连锁化发展的需要,老西关对牛杂加工和汤底的调配进行必要的改进,既能保证味道不变,又能保证门店加工和操作的便利性。如今,向加盟店配送的成品牛杂就像方便面一样简单,牛杂、香包、酱包分开,品质有保证,配送也简单。为了将传统溶于现代,老西关的师傅们历经无数的日日夜夜,反复尝试,终于在工艺创新和传统味道中找到了一条双赢的道路。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老西关牛杂成品概念,看似简单,却蕴藏着百年秘方的传奇魅力,同时也倾注着无数西关名厨们的心血。简洁而不简单,老西关牛杂传世配方得益传世,百年韵味在现代化的连锁发展中得以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xiaoge 发表于 2014-3-29 00:32:48
准备时间:15分钟烹饪时间:20分钟特色:面对如此简单亲切的猪红汤,你此时的万缕思绪是否早已飞回到了母亲的身旁?香浓的骨汤中,一口一口品出的都是家的味道。

材料:

  猪红(即猪血)1块(约300g),嫩豆腐1块(约300g),韭菜1把(约100g),盐1茶匙(5g),白胡椒粉1/2茶匙(3g),猪骨汤1000ml,大蒜1瓣,姜1小块(约5g),油1茶匙(5ml)

做法:

  猪红用清水冲洗干净,再切成2cm宽、5cm长的薄片。嫩豆腐同样切成2cm宽、5cm长的薄片。

  韭菜择去根部外皮,洗净后切成5cm长小段。大蒜洗净切片。姜削去外皮切成细丝。

  中火烧热锅中的油,待烧至五成热时将蒜片放入,用小火慢慢煎至成金黄色,再取出待用。

  锅中放入适量清水,大火烧沸后放入猪红片,待再次烧沸后汆煮1分钟,再捞出沥干水分,放入冷水中浸凉待用。

  将猪骨汤、嫩豆腐片和猪红片放入锅中,大火烧沸后放入姜丝和韭菜段。

  待再次烧沸后离火,调入盐和白胡椒粉,撒入蒜片即可。

小诀窍:

  猪红汤一定要用骨汤来做才够味,否则清汤寡水,食之无味。

  在购买猪棒骨时,可让商家代劳将猪棒骨剁成大块,熬骨汤时简单加入葱、姜即可,烧沸后转小火慢炖2小时即成浓香的猪骨汤。

  还可用同样原料稍加改动,制成韭菜炒猪红,作为一道热菜来食用。

224253O15-0.jpg (43.09 KB, 下载次数: 0)

224253O15-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xiaoge 发表于 2014-3-30 23:29:01
(五)绿豆沙
绿豆沙是极受广州人喜爱的甜品。位于荔湾区龙津东路889号“开记”甜品店制作的“陈皮脱壳绿豆沙”,则以其香滑清甜、清热解暑、别具一格的风味而独树一帜,饮誉羊城。老板叶健开还因此被人戏称为“豆沙开”。开记绿豆沙选用颜色新鲜、品质优良的绿豆为原料,再加人适量的香草、陈皮,佐以白糖黄糖调味,以适当的火候熬制,将绿豆堡至起“沙”,去“衣”(脱壳)而成。

22520G121-0.jpg (48.05 KB, 下载次数: 0)

22520G121-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xiaoge 发表于 2014-4-3 00:39:33
民间小食,每逢过年时节,各家各户都有蒸制。制作时先将萝卜刮去粗皮,刨成丝,下锅炒软,加入腊肠粒、虾米粒、香菇粒、芹菜粒,和入适量味精、精盐、胡椒粉,同米浆、薯粉拌匀,然后入蒸笼内(先用布垫于笼底)蒸熟,以筷子插入不粘为熟。食用时将萝卜糕切块,下平底锅用油煎至呈金黄色即成。外酥内嫩,味道清香而不甜腻。

白萝卜
  又名莱服、萝卜。白萝卜是萝卜的一种,为十字花科萝卜属莱菔的新鲜根。萝卜的品种多,有白、红、青,但以白萝卜最为普遍。
材料
  主料:稻米500克、白萝卜10

  辅料:腊肉(生)100克、腊肠25克、虾米50克

  调料:白砂糖30克、盐15克、味精5克、胡椒粉5克、香菜20克、小葱15克、植物油15克
步骤
  1.将大米(稻米)浸泡1小时30分钟,洗净,磨成干浆(约2000克),加清水250毫升拌成稀浆,放在盆里;

  2.萝卜洗净,去皮,刨成细丝;

  3.腊肉(腊肥肉)、腊肠切成细粒;

  4.虾米洗净用油炒香; 5.香菜、葱洗净,分别切碎;

  6.萝卜丝用清水500毫升煮至透熟;

  7.熟萝卜丝内加入腊肉、白糖、精盐、胡椒粉、味精拌匀,乘滚沸倒入稀浆内搅拌成为糕坯;

  8.取方盘一个,轻抹一层油,将糕坯倒入,搪平,放入蒸笼;

  9.旺火烧沸水锅,放入蒸笼,蒸约20分钟;

  10.将腊肠、虾米撒在糕面上,续蒸10分钟;

  11.再将香菜、葱撒入,利用余热?一会,取出晾凉,分切成小块;

  12.食时再行加热或用油煎,即可。
注意
  1、水不要一次性加入,慢慢添加成可流动的米糊2、加入澄粉可增加Q感

  3、平底锅煎过、烤箱烘烤或切块炒后吃更香

221H961T-0.jpg (42.32 KB, 下载次数: 0)

221H961T-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xiaoge 发表于 2014-4-7 00:17:00
广东肠粉主要流派有两种:一种是布拉肠,另一种是抽屉式肠粉,由于使用的制作工具不同,所以导致做出的肠粉都不相同,布拉肠粉是以品尝馅料为主(肠粉浆大部分是使用粘米粉再添加澄面,粟粉和生粉),而抽屉式肠粉(肠粉浆是使用纯米浆做成)主要品尝肠粉粉质和酱汁调料!现在肠粉是广州茶楼、酒家早茶夜市的必备之品。潮汕地区的肠粉与广州地区的肠粉制作方式相同,但是由于配料不同,因而口味也有较大的地区差异。布拉肠粉是将米浆置于布上蒸成,又叫布拉蒸肠粉。
     广州经营布拉肠粉比较著名的店家有银记、大可以等。抽屉式肠粉主要是做早餐肠粉为主,其中粤西地区最出名的是“都城肠粉”,在肇庆,云浮一带久负盛名。在香港,肠粉亦是传统粥店中早餐常见的食品。通常早餐吃的肠粉是在表面加入虾米的斋肠;亦有炸两滑肠粉,是在肠粉内包上油条。以往经常由流动小贩在街角出售斋肠,近年已大部份转为铺位经营,一般会将肠粉切断,吃时再加入芝麻、甜酱及辣酱调味。注意,猪肠粉与肠粉并非同一类食物,但某些食客会将之混淆。猪肠粉虽然同是米浆制作,但是却与肠粉不同,味淡的猪肠粉并无馅料,是由米浆卷成卷状然后切粒,每粒的横切面有如树木的年轮般成不规则的圈状,配以不同风味的酱油而成。

  在香港广东等地,多配以生抽或者辣酱加花生油。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地区则多加添芝麻以及甜酱,这对于粤港的食客可能会有不习惯,但是却有不错的地方特色。

003G13292-0.jpg (16.28 KB, 下载次数: 0)

003G13292-0.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Mr.Yuan 发表于 2014-4-7 06:42:12
正啊 好耐冇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新帖 搜索
〓 服务信息 | 推荐服务 〓

Copyright @ 2017 OZYOY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分享本页

客服号

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