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我在市中心步行街看到有人吵架,一男一女中间拉扯一个小孩,两个大人边拉边吵,小孩子被扯的应该也是被吓得大哭。那两个大人真是当玩具在扯,完全不顾及小孩,旁边还有其他人,目测应该是双方各自的人。我估摸应该是感情破裂然后双方正在争夺孩子的抚养权,已经抢到大街上来了。 有路人上去阻止,但被那个男人“拒绝”了,女的情绪很激动,声嘶力竭。我掏出手机准备报警,然后就忘了这条街叫什么(典型的关键时候掉链子)。一侧头看见旁边已经有人在打电话了(不止一个人),一看就是在报警。在这期间他们继续拉扯孩子,整个场面就是男人的吼声、女人的嘶叫声和孩子的哭声。旁边所有路人都没走,没人上去干涉,因为他们双方身边都站着自己人,应该不可能出现太过分的举动。 我正好带着竹子,不想让他看这些东西,已经有人报警我们就离开吧。但是边走还边回头看看,等再回头的时候警车已经停在那里了。估计警察原本也是在周围巡逻,周末或者商店营业时间结束后偶尔会看见警车在步行街内行驶。他们也没拉警笛,所以就这么静悄悄的出现了。之后的事就交给警察吧,路人全散了。 好多好多年以前在火车站,大家都在匆忙的上站台楼梯,只有一个阿拉伯男人逆行下楼梯,还边走边唱呢。唱的就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情的调子,尾音拉长拉长荡一荡颤一颤还。然后就奔着我过来了,我心里迅速发毛,他不会要拉着我一起唱吧?就在他快到我跟前儿时旁边一个男的伸手把他拦开了,然后一直把我挡着继续上楼梯。上到站台后我跟他说了声谢谢,人家点个头走了。 德国人都是见义勇为的超人吗? 当然不是,陌路人也有,而且是大多数,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的其实就是那一个人。曾经有这么几个问题,路遇不平有勇气伸出援手的多是男人还是女人?多是德国人还是外国人?他们多是外向型人格还是沉默型人格?Regensburg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Peter Fischer给了如下回答: „不管男人或女人,无论年龄或国籍,一个人的行为都有可能被改变,个人的自我认识也具有可建性。一个人是否勇敢或胆小其实每天都在变化,勇气是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今天心情好或者不好。勇气这个东西无法完全解释透彻。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没有人会被发生的恶性事件刺激平静。正相反,人们会被这些恶性事件激怒,而且越恶劣越能刺激人们出手相救。” 所以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事件中第一个出现的那位服务员已经很勇敢了,这点必须给予肯定,他毕竟是敢上前说话。当然最给力的还是后来那位女客人,一定要给她点赞。整个事件中出手“管闲事”的有男有女,从恶性事件的刚开始到后来愈演愈烈大家出手管的力度也越来越大,最后把女生救了出来。 勇气是个很难练习的东西,我们不能强求每个人都能及时的勇敢出手,但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榜样,需要这样的例子。虽然勇气强求不来,但既然我们不可能被邪恶激冷,那么就根据每个人当天的心情、荷尔蒙、肾上腺激素的实情来做到可以完成的步骤。比如你也怕的不要不要的,那就赶紧跑,跑远了、安全了、不那么怕了是不是可以打个电话报个警什么的呢?这个步骤应该没什么难度吧,下次一定要试试哦!你体内的小宇宙也许是爆棚款的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