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斯BBS-珀斯论坛_珀斯租房_珀斯中文网_珀斯华人社区_信息平台_信息帮转_Perthbbs.com中文网

标题: 703%受访者担心用外来词过度破坏汉语活力 [打印本页]

作者: oz指南针团队    时间: 2014-5-7 11:20
标题: 703%受访者担心用外来词过度破坏汉语活力
70.3%受访者担心用外来词过度破坏汉语活力

  近日,媒体热议“外来词”。有人担心不经翻译直接应用在日常汉语中的“洋文”会伤害汉语的纯洁性。此话题引发了公众的高度关注。

  上周调查显示,60.2%的受访者平时常会用到外来词。82.9%的受访者赞成应通过对外来词高质量的翻译,表达出汉语特有的味道。

  调查中,90后占21.2%,80后占14.5%,70后占55.6%。

  仅25.3%的受访者从不使用外来词

  现居重庆的26岁青年谢凯生活中经常使用外来词,比如说NBA、CCTV、LED、VS等等。因为他感觉直接使用这些词,言简意赅,比如说NBA,如果每次都用中文说“美国篮球职业联盟”显然很麻烦。“不止外来词,年轻人现在还喜欢用一些“中英三明治”式的词语,比如‘no zuo no die’ (不作死就不会死,意指莫要自讨苦吃——编者注),很有意思。”

  “我从来不用外来词,我那正在上高中的孙女倒是经常说一些不中不洋稀奇古怪的词儿,我都听不懂!”来自宁夏银川,今年已经60出头的康炳阳抱怨,由于他自己不懂英文,对于电视上越来越多的字母缩写有些不能理解。他疑问,“难道中文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了?”

  武汉大学文学院大三学生魏潇坦言,自己使用外来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身边的人都说,慢慢就成了流行语,自己也就习惯这么说了。她认为,很多词语所指的概念或者物体的第一手信源就是英文,大脑由此建立的认识也是在英文环境下的,因此在以后引用时就容易直接说成英语。

  调查显示,47.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周围人平常说话多夹带外来词。38.2%的受访者坦言自己也会经常直接使用外来词,22.0%的受访者表示偶尔使用,14.6%的受访者很少使用,仅25.3%的受访者从不使用外来词。

  武汉大学翻译系教授胡孝申认为,语言的一个特性是,简单好用就容易适者生存。对于汉语中夹杂外来词的情况,有的人是因为不太精通两种语言才夹杂使用,也有人是故意为之。情况很多,不一而足。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学学院副教授鹿士义介绍,汉语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大规模的借词,一是来自于西域的借词和译词,二是来自于佛教的借词。此外还有近代史上来自于西方国家的借词。这些借词大多以汉语的意译为主,即使刚开始是以音译的形式传入的,但后来这些音译词语很多都经过“汉化”最后转变为一种意译了。还有一种是来自于日语中“出口转内销”的词语,当新的事物通过日本传入中国时,汉语就直接把这些词语拿来用了。

  鹿士义指出,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这些直接引用而不加翻译的词语,和汉语历史上的借词有着本质的不同。出现这种“生吞活剥”直接拿来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交流的频繁使得很多新的概念、新的事物还来不及充分消化就直接使用了;另一方面,许多新的事物在汉语中并没有现成词语,也没有及时新造一个词语去指称它,索性直接将新事物连同新词语一起拿来用。”

  70.3%受访者担心过度使用外来词会破坏汉语的活力和严谨

  过度使用外来词会破坏汉语的活力和严谨吗?调查显示,70.3%的受访者有这方面担心,25.9%的受访者则无此忧虑。

  在河北大学中文系大三学生李铮看来,有些词用英文来表达简单方便,但这种简单方便会削弱汉语比较复杂的美感,对汉语本身的表达是一种削弱。如果平常大量使用外来词,这就不是什么中外文化的交流了,而是侵蚀。

  河北省邯郸市第四中学的“60后”英语老师王瑞军则表示,借用外来语来表达自古有之,英语中借用汉语也不乏例子,这是语言很正常的相互交流。从生物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说,纯洁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一个语言的生命力不是纯洁,而是包容。“汉语发展到今天,不正是兼容并包的过程吗?一个自信的民族不应该有这样的担心。”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周守晋认为,夹杂洋词有时是需要,有时是为了显示一种态度。这些都属于个人言语修辞的范围,因而也就有社会性或者规范性问题。一是要把握度,过多的、刻意的夹杂洋文,会引起反感、带来交际的障碍;二是范围的问题,在面向大众的、正式规范的言语表达场合,如政府文告、法律文书等,也要保证严肃性、规范性要求。

  “但若要求个人的日常表达都达到这种纯洁性的要求,是不现实的,甚至违反语言本质属性。”周守晋认为,那些为老百姓所懂并乐于使用的外来词,是汉语社会对于跨文化交流的一种积极反应。

  在鹿士义看来,语言的本质是语法和基本词汇。基本词汇是不可渗透的。这些外来词语伤害不了汉语的纯洁性。在开始时,这种音译词会与新的事物一同引进,只是这些词语要进入汉语的常用词语,会慢慢地沉淀下来,经过“汉化”而进入汉语的常用词汇。这样做不仅会保持汉语的活力,而且也会大大地丰富汉语的词汇。

  “汉语发展过程中几次大规模的借词,尽管一开始音译词占多数,但经过大浪淘沙,能够进入汉语常用词汇的都是经过‘汉化’的词语,如‘因特网’和‘互联网’、‘伊妹儿’和‘电子邮件’等,这个过程中,语言的发展是健康的,毫发无损。”鹿士义说。

  如何弘扬汉语文化?55.3%受访者主张兼容并包

  调查中,82.9%受访者认为,对于外来词,我们不应一概照搬,也不应全部拒绝,而应通过高质量的翻译,表达出汉语特有的味道。

  对此,武汉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副教授阮桂君表示认同。他指出,对于汉语中的外来词,一概照搬肯定不行,全部拒绝也不现实,怎么使用、如何使用要看具体的场合。比如在旅游景点的宣传册、铭牌等地方,那就要考虑汉语的特点,应该以汉语为主导,通过高质量的翻译,表达出汉语特有的味道。“像‘可口可乐’、‘佛’、‘雷达’等词的翻译,都是神来之笔,这样的翻译词,当然是我们追求的方向。”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怎样才能更好地弘扬汉语和汉语文化?调查中,“发扬文化自信、兼容并包”(55.3%)居于首位,“加强古汉语和语文教育”(55.2%)紧随其后。其他还有:“多手写、少打字”、“推动全民古诗文经典诵读”、“搞外来词翻译比赛”、“培养人才,提高翻译待遇”等。

  鹿士义认为,在跨文化的日益频繁的时代,交流是双向的。我们在接受外来词的过程中也在输出汉语,所以我们应该让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与国际接轨。“例如在欧洲推行汉语时,我们就曾遇到如何与欧盟语言框架接轨的问题,如果只按照汉语的规则和标准,就会一直徘徊在这个框架之外,汉语因而很难走进欧洲的主流课堂。可见,在相互适应和理解中才能更好地弘扬和推广我们的语言和文化。”

  “语言有‘体’、‘用’两面,前者是稳定的、长期形成的,后者是变化的、临时的。夹杂‘洋词;现象属于后者。”在周守晋看来,既要做好汉语言的规范化、纯洁性的工作,也要体现汉语的调节机制,随着社会发展展现出语言的包容性。即要让“体”、“用”各得其宜、取得平衡。

来自于新浪网。



作者: stfz    时间: 2014-5-7 12:30





欢迎光临 珀斯BBS-珀斯论坛_珀斯租房_珀斯中文网_珀斯华人社区_信息平台_信息帮转_Perthbbs.com中文网 (http://ded2079.smartservers.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