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突然深刻体会到阅读在我生活中的重要性,如果一个星期没有看完一本书就会出现体力不支精神焦躁之类的脱瘾反应。顺便觉得还是应该把大学以来看过的书都马克了,看看能堆起一个多高的楼。 作为一个拖延症患者我终于把分类给弄出来了。。当然有些太交叉了我也不知道该分到哪里去。 最爱的《白夜行》和《道林格雷的画像》镇一发。我就不信镇不住 正儿八经的历史哲学社科类: 1、安东尼-刘易斯:《批评官员的尺度》——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以《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的来龙去脉揭示了美国言论自由权的演变过程。双方的当庭辩论非常精彩。需要对美国的司法体制有一定了解不然看起来略吃力。 2、龙应台:《野火集》——“阅读龙应台,我时常想到,刺破平静水面的锐利冰峰。它也许只露出一角,可是,你总是可以在这水面之下,找到沉沉稳稳的一座山。” 3、乔治-奥威尔:《我为什么要写作》——收录了奥威尔的短篇以及作品的自序。“文艺与宣传”、“文艺与极权”两篇大赞。 4、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群众运动圣经》——再自以为坚定的个体,也会成为丧失理智的“大多数”。参考电影《恶魔教室》。 5、勒庞:《乌合之众》——和狂热分子研究相似的问题。在突发性的集合中,不理性甚至完全荒谬的思想时如何通过“暗示”来迅速扩散传播的。 6、马国川:《告别皇帝的中国》——通过对十二位历史学家的采访手记,探求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意义。历史从来不是只有一个答案的。 7、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人是如何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变得一无所知的。 8、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媒介的发展如何从童年开始影响着现代人。 9、费孝通:《乡土中国》——世界上最难的是理解自己的文化,但是不理解自己的文化就妄谈理解他国文化,不是么? 10、乔斯坦-贾德:《苏菲的世界》——哲学入门书籍,把重要的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用故事情节串连起来,不太枯燥呢。 11、里斯&特劳特:《定位》——广告学书籍,不过私以为适用于n多和心理学相关的方面。 12、卡耐基:《人性的弱点》——成功学的书籍有时候很扯淡,这本除外。 13、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论自由》——两条原则: 第一,只要个人行为仅关一己利害而与他人无干,个人就无需对社会负责。如果有人觉得有必要维护自身利益不妨对其进行忠告、规戒、劝导乃至回避,社会能够正当地对其行为表达厌恶与责难的措施,仅此而已。第二,对于其任何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个人都应对社会负责,并且如果社会觉得为了自身安全必须施予某种惩处,则行事者还应受到社会舆论或法律的惩罚。 17、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依然是这个时代最具争议的话题:科技在进步,我们知道得越来越多,还是越来越少? 18、布克哈特:《世界历史沉思录》——史学著作有时候真是好看得一塌糊涂。历史上地三个潜能和这些潜能之间地关系是本书重中之重。不过生活在一个公然宣称自己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有时候还真是只能呵呵呵了呢。 19、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的这个系列的书都很棒。这一本尤其。只不过可能因为成书比较早一些现象已经不同于书中所说的那样。不过深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倒不能说太多。躺枪无数。 20、娜塔莉-泽蒙-戴维斯:《马丁-盖尔归来》——一个发生在十六世纪法国乡村的离奇故事,新史学的叙述方式。薄薄的小册子里可以看出及其丰富的内容。 21、奥兰斯汀:《百变小红帽:一则童话三百年的演变》★★★★★ 童话的最初面貌总是很让人感到好奇的。更何况最初的童话并不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我个人特别喜欢看诸如神话童话最初面貌一类的作品,层累的过程有时候比文学和历史本身更吸引人。 22、 龙应台:《人在欧洲》——相较于野火集多是对时事政治的针砭,这一本在描写欧洲风土之余多了许多对普世价值的思考。温情与理性并存。 23、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跨文虎传播课上的推荐教材,里面对于不同文化圈人们的时空语言进行对比的比分非常吸引人啊,特别像大英4的某一篇课文(我是不是说了不该说的东西?) 24、渡边淳一:《男人这东西》、《钝感力》——渡边的小说也读了很多,总不乏男女之间的畸恋。这两本不带情节性的我倒反而认为更赞。我不是男人,他对于男性的剖析是否全部正确无从下定论。不过钝感力倒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一个词语,希望看完能够有所帮助啊。 25、周国平:《人与永恒》——高中时候读过他虐心泣血的《妞妞》,以为此人感性之至。然而在这本书里还是能看出谈思想时候的理性纹路。只不过对于人性和伦理每个人总有不同见解,所谓“定理”,也不过是一家之言罢了。“只有”、“真正”之辞未免绝对,可读书的人如果没有怀疑和反抗只有一味顺从,那么恐怕是读再多的书也无法写出此类自己的见解来的。 26、冯骥才:《思想者独行》——必须说之前对冯骥才的了解都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面,后来知道他一直致力于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因此很是有好感了一把。这一本书差不多也是传达了这个意思。 27、威尔逊:《美味欺诈》——高中的时候看过一本书叫做《民以何食为天》,国内食品安全问题着实让人胆战心惊。看了这本之后感觉之一是食品安全问题在欧美也并非不存在,二是国内撰写此类文章大多还是停留于平铺式的叙述现象表层,缺乏深度,最初的震撼过去之后,很少能有后续的思考。 28、彭玉冰:《大陆记者看台湾》——前几年两岸初解禁时第一批踏上宝岛的记者所写的见闻。看新闻人写的文章,总是能感觉到那种时刻不忘的职业精神。不过还是觉得很多东西都要亲身经历了才知道吧。 29、《闲说中国人》——很多很多人的文章组成的小杂篇。看看吧,还算不错。 30、白岩松:《岩松看日本》——我一直以为白岩松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有着比较强烈的民族和个人情绪,但是在这本介乎手记体和新闻画外音的作品中,依然不失理性和冷静。特别佩服这样的新闻人。 31、曹聚仁:《采访三记-采访新记》——某天在听台湾中国时报总编夏珍女士讲座时记住一个“曲笔议政”的词,在曹先生的这本作品集中展现的可以算淋漓尽致了。以当时媒体人的角度来看国共双方,来看大陆台湾,来还原当时当事的景象。 32、池田晶子:《14岁开始的哲学》——如果我在14岁的时候看到这本书,开始思考“我为什么是我”、“我为什么会思考”此类问题,对我是好还是坏呢? 33、休斯顿-史密斯:《人的宗教》——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宗教。作者在尽量避免带有任何成见。人还是应该有一点信仰的吧。 34、林语堂:《中国新闻舆论史》——“不管发行量有多大,除非人们在受到伤害时有喊叫出来的自由,否则谈论新闻自由就是笑话。这种喊痛的自由,现在只有动物世界才有,受到教化的人类却无缘享受了。” 35、维雷娜-卡斯特:《摆脱恐惧和共生的方法》——自从看了《失物之书》以后,就一直很喜欢从童话中看社会学和心理学。本书第一篇从《无所畏惧的小伙子》中看人类共有的恐惧不能更赞。可惜的是这一本的翻译实在太差,后面的共生部简直称不上差强人意。 36、拉斯韦尔:《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传播和宣传的界限很多时候都是那么的不明了。随时给我一种警醒的可能。 37、陈舜臣:《中国人与日本人》——在这种中日局势及其紧张的时刻看一本在中日建交之际大热的书还真是有些奇妙的感触。不得不说“同文同种”很多时候才是导致最大误解的原因吧。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中国文化,也许很多时候我真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化。 38、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准确的说可能因为大师的书太像课堂讲义,总之我看了一遍是没有理出完整的头绪。。等着过两天结合其他的研究再看一看吧。 39、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 史良、张伯驹、储安平、罗隆基、康同璧、聂绀弩。这些曾经对我无比陌生的名字,还有那个出于变和政治的原因变的灰暗的时代,因这本书而鲜活起来. 40、袁晞:《社论串起来的历史:从范荣康先生的叙述中回首往事》——《人民日报》的社论曾经是可以呼风唤雨的。听一个老人回忆自己曾经执笔写下的故事,真实的,歪曲的,模糊的,矛盾的,后人无权判断他们正确与否,我们能看到的也不过是一个有良知的媒体人在事后还原出的真相。 41、李文才:《两晋南北朝十二讲》——最近突然想看南北朝的历史,大概是这种五胡乱华的华丽丽又血淋淋的时代自有一种吸引人的地方吧。 42、柴静:《看见》——★★★★★ 据说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的充满情感的记者手记。我想柴静在写这些故事的时候并不仅仅将自己定位成一个只需要报道事实的记者。她还是一个人。一个情感丰富而充沛的女子。至少我在看很多故事的时候是真的唏嘘甚至落泪的。 43、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精妙绝伦的杂文集子。虽然我并不完全赞同他的观点,可是有些叙述实在是赞爆了。 44、徐迅雷:《只是历史已清零》★★★★★ 新闻评论课上推荐的杂文“高人”,读起来果然让人拍案叫绝!有历史的,也有时事的,有国内的,也有苏联和美国的。让我深深体会到为何做新闻的人要多读历史。有了历史,才会有看新闻的高度和评论的深度。 45、傅国涌:《历史深处的误会:近代史的大人物小细节》——徐迅雷书中推荐的书。太平天国、康有为、孙中山、蒋介石,一个一个教科书中被固定下来的人物形象被真实地发掘。历史人物首先都是人,不应当有谁被奉为神话,也不应该有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46、江鸿编著:《跟总统较劲:美国总统与传媒》——杰斐逊说,宁要无政府的媒体,不要无媒体的政府。在美国三权分立之外的第四权如何发挥作用?又能给我们的媒体怎样的反思? 47、傅上伦 等《告别饥饿:一部尘封十八年的书稿》—— ★★★★★ 农村改革的决定是怎么做出的?在改革之前的中国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本书还原的场景让人触目惊心,可是用文字还原的事实恐怕更加触目惊心。这是一本让人无法轻松的书——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被媒体人过滤了的世界,因为真实的世界远比我们看到的世界更加残酷。 48、[法]潘鸣啸:《失落的一代》——徐迅雷老师上课推荐的书,关于知青下乡上山的故事。还在阅读中。 49、徐迅雷:《让思想醒着》——我喜欢这种从徐迅雷老师的杂文中看世界的感觉,冷静,理性,又不失温情。 50、胡平:《中国的眸子》★★★★★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李九莲、钟海源两个名字。可是看完这本书以后,我以为所有不了解大鸣大放,不了解反右运动,不了解文化大革命,不了解过去那个中国的年轻人都应该知道这两个名字。p.s.报告文学这种优秀的作品形式不应该没落下去。 51、彼得-海斯勒:《寻路中国》★★★★★ 长城。工厂。乡村。海斯勒驾车一路前行,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一个好记者,一个客观公正的记者,一个不仅仅叶公好龙似的热爱中国古代文化,也热爱现在的中国的最底层的美国人。而这却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做的:直视过去,直视现在。 52、胡舒立:《访美记》——在新闻人眼中,美国的报业是怎么样的?看完这本书以后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什么叫做第四权!
细思极恐系列: 1、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 “老大哥在看着你。”就这一句,每次想起来都 觉得后背发凉。 2、乔治-奥威尔:《动物庄园》★★★★★ 即便明确地知道它的夸张和讽刺,也丝毫不能减轻看完本书后的毛骨悚然之感。 3、斯蒂芬-金:《守夜》——惊悚短篇小说集。那种身边没有生命的死物突然充满了攻击性的场面,确实让人不得不心惊胆战。 4、斯蒂芬-金:《斯蒂芬金的故事贩卖机》——依然是短篇小说集,收录了改编成非常棒电影的《迷雾》,但是自以为最骇人的是《适者生存》。对我来说最恐怖的永远不是虚构的东西,而是人类自身。 5、王朔:《动物凶猛》——这我就不多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以特殊年代为内容的可以说是相当大多数。孩子的视角看待这一切,带着好玩和冷漠,显得那么刺目和残忍。 6、沃森:《别相信任何人》——如果你怀疑,身边最亲近的人为你虚构了一个人生,你还能相信谁?你看到的世界,不是真实的,更何况是别人要你看的。让人不寒而栗的著作。 7、铃木光司:《午夜凶铃》——表示小说并没有看完,因为某个瞬间突然感到寒气逼人。。。 8、苏珊-柯林斯:《饥饿游戏》——下载了txt在电脑上不吃不喝地看着。。虽然其实只是一个安在了自由和专制背景下的好莱坞传统三角恋故事,但是,反正我对第二部电影相当期待就对了。 9、今何在:《西游日记》★★★★★ 高中时候看了《悟空传》,记得三天三夜走不出那段情绪。这一本从三藏的视角来写,更荒诞,更理智,没有悟空生生世世斗战不休的惨烈轮回,而三藏的淡然和鉴定更像是妥协下暗藏的不屈。何谓成功?就是当一条路充满艰险,所有的人都不愿前行时,你却敢走。三藏说,我是心诚,却不一定要为你。我心中自有我信仰的那个佛,却不是你所以为的那个,更不是每天关起庙门就打开功德箱数钞票两眼放光的那个——想重温一遍悟空传了。 10、尼尔-盖曼:《鬼妈妈》——很多时候黑童话更能表现爱的主题,不是么?不过想到眼睛是纽扣做成的妈妈确实有点毛骨悚然。 11、大卫-佩泽尔:《一个被称作“它”的孩子》——我不敢想象这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我也不敢说这本书是多么让人重获信心。我更不敢想象真正的家庭暴力比这本书中描写得要更可怕。 12、乙一:《zoo》——因为《六个房间》这部微电影开始看乙一。看上去如此荒诞的小短篇,总有一篇让人不寒而栗。 13、宫部美雪:《无名之毒》——“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毒。因为人就是一种毒。” 14、赫胥黎:《美丽新世界》★★★★★ 首先我要说相比起1984,这本书的口味实在是重得让人汗毛倒竖。。。说一句实话虽然按照波兹曼的说法我们的世界正在越来越趋向于赫胥黎的预言,但是这其中的情节我还是难以想象,科技一无是处,科技与道德完全冲突,看到现在我只能归纳出这样的观点,剩下的思考必须要冷静一些进行。所以说值得反复阅读。 15、王雨辰:《洁癖》——作为一个不正常女生我有一个爱看恐怖片和恐怖小说的爱好。相比起《每晚一个异故事》我更喜欢这本短篇合集。当然偏爱的故事永远都是一种:那些你以为是鬼怪所为,其实都是人暗中作怪。因为最可怕的永远都不是鬼怪,而是人。 16、叶-伊-扎米亚金:《我们》——和《1984》、《美丽新世界》并称为三大反乌托邦的小说。可是用数字符号来标记人,这本书实在是荒诞得让我几乎透不过气来。
文艺文学小清新 1、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华丽的词藻,跌宕的情节,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寓意并行的一本书。 2、《顾随诗词讲记》——为了写论文把这本书通读了一遍,没想到实在绝妙。 3、古华:《芙蓉镇》——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以芙蓉镇这一小地方人们生活的变迁来反映政治社会变革。 4、奥尔罕-帕穆克:《我的名字叫红》——诺奖小说,神奇的是属于悬疑推理类。了解了蛮多关于土耳其的风土人情,人物叙述口吻转换之间,你像一个被蒙在鼓里的上帝。 5、大仲马:《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个人觉得都相当好看,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唯一抓住的中心就是华丽的文风~ 6、德莱塞:《嘉莉妹妹》——自从读过《飘》之后对此类美国文学一直有所偏好,往往是于一个时代大背景之下女主角由不谙世事的女孩逐渐成长的故事。金钱与爱情,虚荣和真诚。到底是你抛弃了那个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抛弃了你? 7、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我无从得知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是不是像有人所说的那样全部是她的臆想。在那样一个不毛之地里仍然能有这样热情肆意的文字,我无法想象这样的一个人对生活该是怀着怎样的善意和热爱。想到三毛的时候总是会想到那拥有标志性长围巾的邓肯,也许因为两个人的生命都像一把火,绽放得热烈,连熄灭也要轰轰烈烈。 8、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依然魔幻现实主义,可是魔幻现实主义里面也可以有爱情。比百年孤独的逻辑容易理清许多,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评价成就不如百年孤独高吧。 9、杨绛:《干校六记》——也是那个荒唐岁月里的荒唐故事,杨绛先生用那样平淡的语调写着她的爱情,真水无香。 10、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 没有预料到居然这么好看的一本书,三个小时完全停不下来地一口气读完。还是永恒的不变的关于爱的主题。终于第一次看到关于阿富汗的故事,并不是像我们一直根深蒂固地以为地那样一开始就是动乱的。也有过和平而安详的岁月。“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11、余华:《第七天》——以死者的眼,来看生者的世界。渐渐发现所有经典作平中永远逃不离爱这个主题。绝不新颖,但永不过时的主题。 12、余华:《活着》★★★★★ 当我觉得生活不如人意或是空虚无聊的时候,我就看这本书。人究竟可以承受多大的苦难?我不知道。但是我们能做的只有活着而已啊。 13、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日本文学的含蓄委婉,幽玄静默之美,都在川端的书中了。 14、邝丽莎:《雪花秘扇》——如果不是这本书,我想我现在还是像大多数人一样,不知道中国曾经出现过这样一种女性之间的文字“女书”,不知道女性之间有比闺密更加亲切更加生死相依不可背叛的关系“老同”。记述了两个女性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故事,缠足,合婚,还有友情的背叛与原谅。过去中国的女性世界,好像我从来都不曾真正了解。 15、 沈复:《浮生六记》——并没有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这种事情是人间常态呢。生活就是各种琐事交叠,有苦有乐,有喜有忧——你怎么样,生活就怎么样。 16、龙应台:《孩子你慢慢来》——没有了《野火集》里面那样的义愤填膺。但是当一个人成为的母亲的时候,是最具有力量的。这本书也是如此。 17、连城三纪彦:《恋文》——直木奖的作品确实有不一般之处。连城无论是写推理小短文还是这样的普通短篇,都笔调平静温和,就像桥下脉脉的流水一样涌动的思绪呢。那种不需要言说但也不是一目了然的爱,就在文字背后流露出来了。 18、张嘉佳:《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他们说张嘉佳是微博上最会写故事的人。这一本短篇小说集子看得让人心痛。我不知道里面有多少真实的故事,反正都是小人物,像你我一样,在生活里苦苦挣扎连呐喊的力气都没有了的小人物。但是读到某一个故事的时候会觉得,这说的不就是自己么。“一个人的记忆就是座城市,时间腐蚀着一切建筑,把高楼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你不往前走,就会被沙子掩埋。所以我们泪流满面,步步回头,可是只能往前走。” 19、林语堂:《京华烟云》——很久以前瞄了几眼电视剧,觉得是我喜欢的调调就借来看了。一种淡然超脱的道家笔调描写的两家命运,没有什么幸与不幸,都是人生罢了。很有一种在读近代红楼的感觉,不过木兰这样的女子确实人间罕见……处变不惊,不能说她的命好,可是她的处事方式实在叫人艳羡。 20、余华:《兄弟》——李光头和宋钢,40年里的兄弟情。一对兄弟里看到时代的变迁。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喜欢上半部中余华一贯的死亡盛宴,虽然看的时候撕心裂肺,但下半部在光怪陆离中两个人走向不同的结局,不知为何让人倍觉凄凉。 21、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这篇小短文的时候很自然地联想到了《半张纸》。一封信里浓缩出的人生。 22、毕淑敏:《愿你与这世界温柔相拥》——心灵干渴的时候看一些温润的散文。世界的美好尽在字里行间了。
杂七杂八各种其他: 1、 京极夏彦:《巷说百物语》——那时候,魃魆魊魈乱舞,魑魅魍魉横行。嗜奇闻怪谈、旁门左道如命的山冈百介游走于妖光四射的世间,邂逅巧于骗术的又市、擅操木偶戏的巡回艺妓阿银,以及精通乔装的治平。以日本鬼怪传说为外衣的推理故事。 3、梦枕貘:《阴阳师》★★★★★ 传说母亲是白狐狸的阴阳师安倍晴明和风雅的武士源博雅的故事。文字非常精致优美。改编的电视剧也相当精彩。 4、连城三纪彦:《一朵桔梗花》——五个充满杀意的短篇推理故事。花和女子的意向。看这本书源于腰封上东野圭吾的推荐:“我书中的每一个女性角色,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影子。” 5、东野圭吾:《盛夏的方程式》——并不算像《白夜行》和《恶意》那样华丽到让人惊叹的构思,只不过因为是伽里略系列因而格外偏爱一些。 6、约翰-康奈利:《失物之书》★★★★★ 写给大人看的童话: 每个大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孩子,而每个小孩的心中,都有个未来成人在静静等候。 7、唐七公子《三生三世枕上书》——私以为并不如她的其他几本更好,男女主也并不是非常讨喜的性格。不过文笔还是一样的绮丽,故事也足够吸引人。 8、张鸣:《无所畏与无所谓》——算是小杂文集子吧。前面论述历史部分还不错,到实事部分有些差强人意的感觉。不过算是值得尝试的文风呢。 9、《古事记》&《山海经》——为什么把这两本并列出来呢,因为神话部分有很多相似之处。个人对神话也有近乎偏执的爱好呢。 10、茂吕美耶:《字解日本:衣、食、住、游》——某日在一家可以读书的咖啡馆里见到这本书瞬间不能淡定。对于正在学日语想要拓词的我来说真是一本再好不过的课外教材了! 11、乔伊斯-布拉泽斯:《男人使用说明书》——看完了对男性心理还是有一点了解的。不过某一部分口味比较重,嗯…>_<… 12、袁枚:《随园食单》——只看开篇便知袁枚此人实在老饕一个。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烹饪有着近乎偏执的狂人的人来说这本书实在是再好不过了。记述的大多是清代江南人家烹饪方法,读的时候总是要联想到《红楼梦》里拿许多只鸡来配的一份茄子。妙哉。 13、蔡骏:《生死河》——蔡骏向来都是社会派悬疑推理的代表人物,这一本似乎还带了一点点灵异的成分。很喜欢封面上那句意味不明的话:在一片死灰之中,走过两个孩子,一个鲜红,一个淡绿。 14、董石才:《没有新闻的畅想——一位央视资深记者的随想录》——有了灯光,才有黑暗。新闻正是不断为我们曝出那些不为人知的黑暗的明灯。人们有时抱怨新闻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显得如此危险和消极,但看得到的危险,从来都不是危险,没有新闻的世界注定只能是一个畅想,但每一个人都有着为这个畅想而努力的责任。作者试图跳脱于新闻人身份之外来看待身边系列事件,但终究跳不脱良知和使命感。 15、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十六篇时评构成的合集,冷静而不冷漠的笔调。值得好好学习的事面对时事我们应当采取的态度。震惊是必然的,但如何在感性之下保持自己的头脑,如何在明哲保身的沉默中坚守自己的良知,我想是值得每个人好好思考的难题。 16、冯唐:《三十六大》——“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这十五个字很是让我觉得文艺了一把,然而这本以书信体写就的合集却不是十分契合我胃口,总觉得这种自居道德和文艺高点伤春悲秋又带着老流氓气息的文字很有附庸风雅的味道,为什么列在这个单子里。。是觉得有几篇还是值得一读的。 17、 娑罗双树:《浮生物语》——青春类小说,树妖老板娘的八卦拜金生活,第一本是高中时候看的,之后就一直在追小说绘上的连载了。已经出到第三部上半本,预计下半本12月份也要出了吧。很清醒的文笔,读起来没有什么负担,是我很喜欢的“每一个人都是有故事”的类型。女孩子们一般都会喜欢的。顺带也推荐她的《三界宅急送》。 18、辛夷坞:《蚀心者》——辛大的小说里我唯一一部又讨厌女主又讨厌男主的作品,因为这本书里没有让人感觉到爱,只有无穷无尽的绝望。。。 19、辛夷坞:《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第一遍看是高中的时候,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又重温了一遍。被誉为辛大最棒的作品并不是没有道理的,爱情、工作、家庭、友谊、成长、妥协……“如果不是陈孝正给了玉面小飞龙跌宕起伏的爱,又怎么会让后来的郑微在平凡的幸福里甘之如饴。”一样都是“每个人都是有故事”的作品……辛夷坞的每一本书都是大赞,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20、浅田次郎:《苍穹之昴》——从一个日本人的视角,以戊戌变法前后年间的故事作为原型撰写的小说。梁启超的成长,光绪的挣扎,慈禧的无奈……这不是历史,这是对当时人性的一种可能的解读。 21、六六:《妄谈与疯话》——情感作家的情感手记。不过这个情感作家可比微博上的陆琪靠谱多了。私以为六六最好的作品还是《心术》,没有之一。 22、理查德-耶茨:《十一种孤独》——十一个身份各异的人的生活片段组成的小故事,看起来没有任何关联,可是有一种无法逃脱的孤独感贯穿阅读的始终。能够说出“人都是孤独的,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这就是他们的宿命所在”的作者,实在是太冷峻了啊。 23、冯唐:《冯唐诗百首》——排版上深深地被坑到了的一本书。。还是和三十六大里面一样一种无法磨灭的积年老流氓的气质,诗的质量良莠不齐吧。像《春》就真心很赞——“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24、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通篇以bbs发帖形式进行抒写的作品,因为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以及人物视角、语气的转换,阅读时候不得不说是云里雾里。。 25、余少镭:《现代聊斋》——必然不及蒲松龄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然而小短篇闲来无事时看一看依然可以聊以解闷,讽刺味道浓重。可惜容易审美疲劳。 26、伯内特夫人:《秘密花园》——上铺妹子最喜欢的书,依然是儿童读物的节奏~任性暴戾的小女孩发现了废弃的美丽的秘密花园,并且爱上了它,也爱上了生活。但,不是只有孩子才能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哦。 27、六六:《温柔啊温柔》——无论是小说还是别的集子,都没这本读起来那样轻松闲适。傲娇的猫咪,无赖的幼稚园小孩,还有好脾气又孩子气的丈夫。有灵性的人看生活是否都这样美好? 28、六六:《苏小姐的婚事》——不错的短篇小说集。 29、毕飞宇:《推拿》——一部完全以盲人为主角的小说。没有眼睛的生活到底会怎样不同?我很好奇。触动极深的是这个句子:“在某一个刹那,他的眼睛已经和小蛮对视上了。明明都对视上了,可他就是不知情。他的目光就这样慢慢从小蛮的瞳孔表面滑过去了。”很自然地想到读古龙的《陆小凤传奇》里面石秀雪问花满楼假如她变成了哑巴他还能不能认出他,花满楼没有回答,她却自己紧接着说“只要我往你面前一站,你就知道是我了对吗?” 30、毕飞宇:《平原》——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故事。乡村文学大都有类似的特性。私以为还是《推拿》更好看 31、古龙:《大人物》——不知道为什么我喜欢古龙总是胜过喜欢金庸。大抵是因为古龙的人物从来都是肆意风流又没有什么道德观念和责任意识也从来不避讳自己身上的缺点的缘故。电视剧被改编得一塌糊涂,而小说里的田大小姐、秦歌还有杨凡都是真实得好像就在身边的人物呢。 32、宫部美雪:《龙眠》——本格派推理转向社会派后便加上了一丝灵异的因素。最近正在追她的小说改编的《无名之毒》。 33、健吾:《日本乱象》——爱比较的怪物父母、打死也不退休的团块世代、脆弱的职场草莓族……太大的国度很多时候掩盖了问题,而小小的岛国里面似乎能够看到一个时代。 34、小泉八云:《怪谈》——日本的怪谈故事总是那么的奇妙好看呢。分析一下中日两国的妖怪文化都可以有那么多的不同,感觉实在奇妙。 35、高铭:《谋杀记忆》——和他的另外一本《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同,这是完全的一本小说。可以算是灵异小说吧,但是你能说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么。 36、东野圭吾:《圣女的救济》——我不吐槽电视剧改编版的恶心程度,但伽里略系列的原书确实不错。汤川的严谨刻板之外多了一些温情的感觉,而内海更是以女生特有的细腻和执着。太喜欢这对组合了。 37、东野圭吾:《幻夜》——这两天为了数学与人类文明的展示回顾推理小说的时候突然想到大一看的这一本。据说是《白夜行》的后转,新海美冬就是整容了以后的唐泽。看完就会体会到比《白夜行》中更为强烈的魔性。也许是因为唐泽的为人处事自有前文时童年的阴影铺垫,但对于新海美冬来说几乎是横空出世一般。但无论如何也没有白夜中那样强烈的震撼感了。 38、绫行辻人:《杀人方程式》——真相之后总有真相。这是一部不落俗套的推理小说所必须的。不过日系推理看多了确实有些审美疲劳了呢。 39、马丁内斯:《牛津谜案》——继续为了“数学与人类文明”的presentation看的这本书。身为文科生对数学深恶痛绝的我却不自觉地运用哥德尔和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学。本书最大的亮点不在于推理的谜题犯案的手法有多么精妙,而是作者用数学来揭秘的那些生活哲理。 40、佟婕:《饕餮娘子》★★★★★ 最近看网文的时候发现它比出书版多了好几章。美食、神话、悬疑的完美结合。好像重点从来没有放在桃三娘的身上,可是又好像始终围绕着她。很久没有打五星推荐了,着绝对要算一个啊。 41、沧月:《花镜》★★★★★ 依然是高中时候看的文最近重温。沧月的所有书里面除了大气磅礴的《镜》系列最喜欢的就是这一本。《六月雪》那一篇至今印象深刻。 42、、丽端:《云荒-四时歌》——突然一下子发现还是读了一些言情小说特别是奇幻玄幻类。云荒算是体系相当完整庞大的部分了,最重要的是我喜欢的哪一种“人人有故事。处处有因缘”的感觉。。 43、东野圭吾:《怪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还是觉得东野大叔的短篇不如长篇精彩……本书中的几个故事都曾经在电视剧《侦探伽里略2》和《东野圭吾推理系列》里被翻拍成电视剧——可能是因为电视剧大牌云集的缘故,反而比小说要精彩呢。 44、东野圭吾:《超杀人事件》——七篇太赞的短篇故事!当然最神奇的还是《超理科杀人事件》。总之每篇都是环环相扣到你根本停不下来!推理小说中的推理小说的感觉,外加有点星新一的科幻味道。 45、东野圭吾:《彷徨之刃》——最近看了好多东野君的书呢~这一本从推理的角度来说并不强,不过探讨了日本比较敏感的少年犯问题(在东野圭吾推理系列这部剧里面也有一集是讨论这个问题的),外加造成这种少年犯现象的原因。情感上的描写还是一如既往的细致,只不过结局真是太不尽如人意了差评 46、横山秀夫:《第三时效》——依然延续我爱煞日系推理的节奏。六个短篇故事,主角是同一搜查科三个班的个性迥异的刑警,看起来好像没什么情感的节奏紧张的推理实际上暗藏太多的人情味。被誉为“一笔入魂”的推理大师看来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呢。 47、郭小橹:《中英恋人词典》——跨文化传播的老师推荐的书,我读的是英文版(非常简单啊真心的)。讲述文化适应跨文化恋爱之类的,算是了解一个比较真实的英国吧。 48、步非烟:《玫瑰帝国》——其实我真心不想把这本列进去,因为自己很不喜欢步非烟这种纯粹华丽文字堆砌没什么内容情节上有虎头蛇尾的文风。这一本尤其……这种纯粹yy的小说真是让我不明觉厉啊 49、伊坂幸太郎:《死神的精确度》★★★★★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死亡,死或者活下去,也许都是不一样的人生。能正视死亡也许就意味着能从生活中获得动力和奋斗的希望。七个故事组成的完整故事,看到最后,一定会明白些什么的。 50、扬-马特尔:《少年pi的奇幻漂流》——说来奇怪,对这部好评如潮的电影没有太大兴趣的我却先看了这本书,而读完书以后也没有产生进一步去看电影的想法。确实是一个奇妙的故事,不过我更喜欢pi在后来对这个故事的阐释方式。 51、三津田幸三《首无作祟之物》——一个热爱推理的同学给我推荐的,据说最棒的部分是在最后作者列出的三十九个问题和对读者提出的挑战“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就可以同时解决这些矛盾之处”。虽然我默默地猜到了这个问题……在推理的诡计叙述方面我以为还是有漏洞的。 52、德龄:《慈禧御苑外史》——和《苍穹之昴》一样,本书中既有小说的部分,又有历史的真实。但和浅田次郎不同的是,德龄因为在清宫生活过两年,而更加像这个故事的真正旁观者。也许是为了避免太过于主观,她在描述时的客观力度过大,反而有些刻意。尽管如此,皇室的悲剧还是不免让人唏嘘。 53、横山秀夫:《震度0》——作过12年记者的横山笔下的推理中的社会性要远远高于我看过的其他推理作家。这一本完全是警察题材的小说,阅读伊始有些无聊,但是慢慢地也被这种平行时空般地写作手法吸引进去了呢。。。 54、午晔:《最恶天使》——华文推理有时候也会出一些精品的。虽然女主角很有点暗黑系玛丽苏的味道,但是只要故事精彩,又有什么关系呢。 55、横山秀夫:《临场》——警方破案时候很少关注的鉴识科人物,在这本书中成为了主角。喜欢横山,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在悬疑、情感、伦理的交织冲突之间,还多了那么一些更深刻的思考。 56、横山秀夫:《半落》——一个警察杀妻的案件,牵出多少人的关心!从六个局外人的视角写的故事。 57、山本文绪:《31岁又怎样》——精彩的短篇故事集。无数个31岁的片段,轻小说总能让人收获一些东西。 58、道:《死刑台前的告别》——美国的死刑辩护律师。无奈和挣扎。人性的启发和思考。他的儿子林肯简直萌哭了。 59、李小牧:《日本有病》——去日本的时候神奇地认识了这本书的作者。。神奇的李先生。从歌舞伎町案内人的视角来描写的日本万象。还有一本《歌舞伎町案内人》还没有看。 60、横山秀夫:《密室》——四个短篇作品合集,每个故事总在最后发生意想不到的逆转。 61、桐野夏:《越界》——四个盒饭工厂女工,因为一个失手犯下的杀人案件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心里有杀意的人能够闻到相近的气味。而杀过人以后,一切都会变得不同。你相信吗? 62、李林麒:《精神科医师》——以精神病人的角度记述在精神病院里发生的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其中穿插的心理学知识给这本书增添了许多光彩。 63、何建明:《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可以算是纪实文学吧,因为其内容的特殊性带了一点知音体的味道。不过毕竟是有血有肉有良知的记者,这样的少年的故事让读者心酸而甚至自责。 64、连城三纪彦:《求生无门》——我曾经被杀死过七次,现在即将被杀死第八次。无关时空变换,无关精神分裂,这个故事的开头已经深深吸引住了我。相比与推理小说更像恐怖故事,用人性内在的东西营造出来令人毛骨悚然的氛围。 65、东野圭吾:《平行时空的爱情》——第一次接触跟时空有关的故事大概就是《我的机器人女友》了吧。不过这部并不是和时空有关的,而是和记忆有关。东野桑在写文的时候总是会尝试各种不同的文风,以及最后展现出来的一贯温情,给这篇文章增色不少。
来源网络:郦柯-Ananas 清华南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