珀斯BBS-珀斯论坛_珀斯租房_珀斯中文网_珀斯华人社区_信息平台_信息帮转_Perthbbs.com中文网

标题: 国台办回应个别大陆游客因恋爱滞留台湾 仅为10万分之2.66 [打印本页]

作者: 王大发财    时间: 2014-12-19 10:09
标题: 国台办回应个别大陆游客因恋爱滞留台湾 仅为10万分之2.66
本帖最后由 王大发财 于 2014-12-19 10:09 编辑

大陆人士游到金门偷渡台湾的故事还偶有发生,台湾现在还有多少吸引力?据台“内政部”日前公布资料显示,有大陆游客滞留台湾,原因竟是谈恋爱不想走。很多台湾媒体对此也进行了大肆报道渲染。昨天,国台办回应了此事,比例仅是10万分之2.66。


17日国台办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

昨天(17日), 国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范丽青表示,两岸青年恋爱、婚姻逐步增多,年轻人有时候为了感情率性而为,两岸会加强合作,维护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每年赴台游已经达到一两百万人次,滞留台湾人数总计51人,仅为10万分之2.66。

这个数据,远远低于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滞留游客数。

今年10月,台湾《苹果日报》、《旺报》、“三立新闻”、TVBS都报道了一则“陆客小童当众撒尿”新闻,引发岛内媒体和民众对大陆游客的潮涌般指责。仅一天之后,剧情就发生了颠覆性翻转,台湾中视追访到这则新闻画面中撒尿小童的妈妈,民众才得知这是一个台湾当地的家庭。事情发生后,引发了大陆网友的强烈不满。


台媒仅凭“读者报料”就大肆报道虚假新闻

“大陆游客上厕所不关门”“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速冻饺子”、“大陆人不洗澡”、“大陆人用洗衣机洗地瓜”……类似荒谬的报道屡见不鲜,只言片语都透着一种傲慢与偏见。其中确有某些大陆游客自身的不文明行为问题,但另一方面,在这些新闻背后,某些台湾媒体似乎习惯于把大陆人民、大陆赴台游客塑造成无知、贫困、蛮横且毫无素质的形象。

今日(12月18日),人民日报报道了一篇原标题为《谁在妖魔化大陆游客》的文章,文章虽短但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是有利于两岸交流的好事,台湾开放“个人游”3年来的事实戳破了以《自由时报》为代表的“绿色媒体”的谰言。3年前台湾开放大陆居民“个人游”的时候,以《自由时报》为代表的绿色媒体大泼冷水,大放厥词,说什么陆客不会给台湾带来什么好处,只会带来“疫病”、“非法滞留”和“环境污染”。

正如范丽青17日在发布会上表示的那样,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自2011年7月开放至今,保持了健康、有序和较快发展的势头。到今年11月底,赴台个人游的规模累计达到181.7万人次,其中2014年1月至11月,人数达到107.43万人次,同比增长123%。


大陆方面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这样“利于两岸交流的好事”,目前已经开放36个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未来也会循序增加。如果台湾的官方和媒体也都能够相向而行,而不是有预设立场和偏见,才能建立彼此信任,真正做到两岸共赢。(观察者)

作者: 王大发财    时间: 2014-12-19 10:12
标题: 谁在妖魔化大陆游客
本帖最后由 王大发财 于 2014-12-19 10:12 编辑

截至12月初,今年赴台“个人游”的大陆居民超过了110万人,创造了历史新高。岛内舆论评价说,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密切了两岸民众情感,兴旺了台湾相关产业,给各地民众创造不少就业机会。总算是给陆客赴台这件事说了几句公道话。

3年前台湾开放大陆居民“个人游”的时候,以《自由时报》为代表的绿色媒体大泼冷水,大放厥词,说什么陆客不会给台湾带来什么好处,只会带来“疫病”、“非法滞留”和“环境污染”。绿媒这种妖魔化陆客的做法,当时就引起不少人的嫌恶,认为这实在太不厚道。3年来的事实更是戳破了绿媒的谰言。就拿所谓的“非法滞留”来说,自开放陆客“个人游”至今,陆客在台滞留不归的比例为十万分之四,远远低于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游客。具体说来,截至目前,“个人游”赴台陆客滞留人数仅84人,尚未出境为52人,而这52人的样态也很单纯。

陆客赴台“个人游”是有利于两岸交流的好事,大陆方面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目前已经开放36个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未来也会循序增加试点城市,也希望台湾方面相向而行,简化手续,方便旅客,把好事给它做美了。(人民日报)

作者: stfz    时间: 2014-12-19 10:29

作者: catfelix    时间: 2014-12-19 21:39

作者: chen99    时间: 2014-12-20 08:17





欢迎光临 珀斯BBS-珀斯论坛_珀斯租房_珀斯中文网_珀斯华人社区_信息平台_信息帮转_Perthbbs.com中文网 (http://ded2079.smartservers.com.au/) Powered by Discuz! X3.2